18523937959
13144995000
网络教育:教育为体,技术为用
发布时间:2020.03.17 浏览次数: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办好网络教育,这也是首次将“网络教育”写入党代会报告中。网络教育会引起教育方式发生什么样变革?如何推进信息技术与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度融合,受到教育界的高度关注。

“近年来,人工智能的热度吸引了各个领域的广泛关注。可以说,我们的生活已经全面实现了信息化、科技化、数字化。而信息技术与教学改革趋向深度融合的局面,也是我们多少年来孜孜以求的大好机遇。”近日,在由新华网举办的“首届信息化与基础教育课程变革峰会”上,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韦钰如是说。韦钰认为,随着信息技术和教育的深度融合,教育培养的目标、过程和方式都将发生很大的变化,但无论技术如何发展,资本市场如何火爆,我们都要不忘初心,要始终坚持教育为体,互联网为用。

教育信息化
要点在于课程的信息化
2016年教育部在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信息化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资源。所以,教育信息化离不开课程的信息化、现代化和多元化。如何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师教学手段或学生学习工具,更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成为教育人关心的重点问题。
“教育资源是动态生成和不断进化的,它应该在教育教学的实践应用当中予以相应的鉴别,而优质的教育资源正来自于所有的教师。如何能把教师之间的关联充分有效结合?实现一线教师之间的协作和共享?”北京师范大学远程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郑勤华表示,教育信息化将教育服务变得“碎片化”,互联网中的每一个存在的个体都是创新的重要力量。
2016年9月,北京师范大学获得“北京高等学校高精尖创新中心建设计划”首批认定。其核心任务是面向北京市基础教育领域师生未来教育发展的需要,研发基于大数据的智能教育公共服务平台,而“双师”教育服务就是其中一个主题。据郑勤华介绍,“双师”教育服务就是为学生同时配备两类教师,除传统课堂配备的教师外,同时在互联网上配备了网络教师,网络教师的目的在于基于系统对学生的个性诊断提供优质资源和定向教学服务,传统课堂的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系统的数据分析报告,了解学生的问题与学科优势,按需获取个性化、适应性的资源和服务。
在郑勤华看来,传统的课程教学是集体讲解、课堂练习、验证性实验最后到考试的教学过程,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程度从低到高依次是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形成了重记忆轻创造的培养模式。而翻转课堂的主要活动相较传统课堂要更加丰富,更加注重知识的获取。“翻转课堂主要是由解惑与训练、知识获取、反思与评价、应用与创新四个阶段来完成课堂的翻转,过程中推进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新模式,对学生的协作、创新能力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未来人类的学习,肯定是灵活、多样、开放、终身的个性化教育。然而,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能力相对不足,个性化教和学的服务能力不足,是目前在教育系统里比较重要的两个问题。在郑勤华看来,应对这样的问题,技术是应对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核心手段,也是重要抓手,但如何将技术真正地内化应用到这个体系当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我们学校,信息化服务教育开展得比较早。学生从早上一进校门开始,他们一天的轨迹就会通过大数据清楚地得以呈现:什么时间到的食堂?吃了什么菜?营养够不够……我们每个星期或者每月给家长做一个汇报。”自称有“技术控”的王殿军,对信息化应用可以说“武装到牙齿”。他认为,课程的信息化,改变最多就是资源的丰富度以及资源提供的便捷性,但这种改变并不就是对教育本质的改变。他希望在推动教育发展的进程中,要合理地使用技术,而不要“为信息化而信息化”。“我们更期望信息化带来教育内涵上的改变,包括教的方式、学的方式和评价的方式。”


借助大数据平台让教育更“精准”
“通过大数据分析的方式,我们能更好地把握教育规律,把握学生的学习到底是怎么发生的,他们的能力到底是如何培养出来的?”北京十二中校长李有毅建议,将人工智能或者信息化、大数据的手段应用到学生的教学当中,可以让教学变得更精准,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有所提高。她认为,只有把这些数据研究开发利用好,才能真正地改变传统教育,也才能发生教育的革命。
“现在我们在教育信息化上浪费最大的就是没有好好地利用数据。”北京三十五中校长朱建民也提出要挖掘大数据助力教学的独特价值。朱建民介绍说,现在三十五中和一家教育评价公司进行合作,学生平时的作业、练习及试卷,都用大数据来进行分析诊断,以便精准地发现老师教学当中的短板或者漏洞,以及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短板和漏洞,然后及时进行干预。“以前学生要做60道、甚至600道题才能发现的问题,在大数据的助力下,现在6道题就能解决。”朱建民介绍说,学校在实行“走班上课”制后,老师不像以前那样能随时找到学生,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借助大数据进行诊断学习,从而改变老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以此提高课堂效益。在朱建民看来,老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留个性化的作业、考个性化的试题,真正做到了“精准教育”。
朱建民还透露,三十五中和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合作建设了10个高端实验室。今年年底,十大实验室开发出来的135项课题将全部放在线上,让全国各地的学生都能学到这些课程。“针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学生在学完线上课程后再通过线下预约的方式到实验室来做课题。”在朱建民看来,作为首都名校,学校要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而通过网络教育的途径,输出课程资源,实际上也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教育公平。


教育人要有信息化素养
“学校推进教育信息化,不是因为教师不够了、校舍资源不够了,而是信息时代已经到来了。”朱建民提出,推进教育信息化首个瓶颈是理念,其次就是教师的信息化素养。“不具备相关的素养,想要推进教育的信息化也是无从谈起。我们要推动教育信息化,要从转变观念开始,要从提升老师的信息化素养和能力开始。”朱建民说。
“现在,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能力是远远超过老师的。年轻的教师还好,年长的老师往往很被动,甚至不太愿意接受。因为对他们而言,时代的发展往往优先于他们的意识形态以及认识上的速度,他们受到的冲击非常大。”李有毅建议,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过程一定要循序渐进,学校层面不能操之过急,应有一套完整的顶层设计,以便让师生在思想上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我始终认为,一定要把老师推到第一线平台,给他机会让他们去锻炼,让他有自己更多的内涵和本领,不能让信息化完全代替了老师本身的功能。”李有毅说。
“当前,我们正面临着教育改革,教育信息化技术可贵的发展机遇,一个我们值得珍惜的机遇。任何在教育领域里发动的教育改革,都首先需要进行教师培训,需要对家长普及有关知识,以形成社会的共识。在这方面教育信息化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韦钰表示,在线教育产品质量的本身,始终是在线教育机构更需要关注和发力的对象。在未来的在线教育中,信息技术要与教学改革深度融合。
资讯动态